金幣,原本就是一個不能流通的擺件,卻在市場的哄搶中,讓熊貓金幣套件一日上漲了400元。更不可思議的是,稀缺如千禧年紀念幣,在拍賣競價中沖破了700萬元大關。
有人說,這是一個“為金試圖”的市場,是金子就值錢;也有人說,這是一個將金幣當成偽藏品的市場;還有人說,這是金融危機之后央行為了回籠資金采取的另類手段……
不管是什么,這個市場熱了,“金劇”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圍觀。
供不應求
金幣在拍場上不乏搶眼的時候,動輒就是數百萬的拍賣記錄。
2011年中國嘉德春拍,2000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面值30000元千禧年紀念金幣獲價770.5萬元,該幣純金10公斤,曾被列為世界吉尼斯之最。
2006年中國嘉德春拍,中華民國十五年張作霖像陸海軍大元帥紀念壹圓金幣以319萬元成交,此幣是民國天津造幣廠試制,馬定祥1954年得于天津,據原主(曾任造幣廠主管)曾說:“此種金樣幣當時僅鑄二三枚而已,是供奉系大軍閥張作霖賞玩之用。”
2002年4月22日,中國嘉德上拍的重7克“五銖”金幣以6.38萬元的價格落槌,另外重為4.04克的“中華民國十年(張作霖)陸海軍大元帥”金幣以人民幣69.5萬元的價格成交,是黃金價格的百倍。
拍場上最早出現百萬級金幣是在1997年。
彼時,上拍于中國嘉德的“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一兩、二錢、一錢金幣試鑄樣幣各1枚”以132萬元易主。該金幣由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天津戶部造幣總廠鑄造,而原版是由日本大阪造幣總廠制模的計重銀幣,計有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共五枚,僅試鑄未發行。與此同時,還采用鏡面版底鑄以極少量金質樣幣,上世紀70年代后陸續在海外被發現。據資料記載,目前為止,僅發現庫平一兩金幣10枚,2枚藏于中國臺灣鴻禧美術館;庫平二錢金幣4枚,2枚藏于臺灣鴻禧美術館;庫平一錢金幣4枚,臺灣鴻禧美術館亦藏有2枚,國內尚未見博物館及私人收藏記錄,3枚同時拍賣在海內外尚屬首次。
1997年至今,拍場上動輒百萬出頭的金幣,如今已是700萬元以上,這樣的勢頭在拉動了人們藏金的欲望同時,更拉動了金幣市場的渠道鏈條。
金幣市場專業委員會發布的關于“2011年第二季度金幣市場行業自律情況”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交易商協會金幣市場類會員總數為78家,較上一季度增加2家,其中中國金幣特許零售商75家。
本季,金幣市場專業委員會通過對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金幣市場業務調研發現,2010年以來金幣市場快速蓬勃發展,整個行業呈現價格普漲、交易活躍的繁榮景象,金銀幣產品的社會認知度顯著提升,會員單位經營業績大幅提高。
較為滑稽的是,由于市場容量較大,會員單位普遍面臨無幣可售的局面。由此,金幣市場專業委員會在《2012年貴金屬紀念幣項目發行計劃調研報告》中建議,適當擴大金銀幣發售規模,尤其是熱銷題材金銀幣項目應進一步調高最大發行量,緩解金幣市場供求矛盾。
多非流通
最早的金幣出土于埃及,制造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而這種古幣在當時并非流通,而是古埃及貴族們互相贈送的奢侈品。
中國金幣史最早則追溯到殷商時期。比至春秋戰國,金幣與龜、貝、谷、帛等一樣,廣泛流通。戰國時期的楚國就行使“郢爰”等金版貨幣。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規定黃金為上幣,金幣至鼎盛時期;漢時,金幣為主要貨幣,形狀有柿子金、馬蹄金、麟趾金和“五銖”金幣。唐代以后,金幣的制造有了重大進步,開始出現方孔形的年號金幣,如唐“開元通寶”、宋“太平通寶”、“宣和元寶”金幣,元“至元通寶”、明“洪武通寶”、“永樂通寶”等。
業內人士表示,上述金錢和后朝代中所鑄的一些金質錢,種類雖然不多,但大多不是流通貨幣,而是特意鑄之,以作饋贈之用的賞賜錢,所以鑄造數量均很有限。
中國近代機制金幣則始于清朝晚期,早在光緒中葉時,清廷中即有些官員倡議我國行使金幣。光緒三十年(1904年)戶部為籌款以鑄金幣,特向朝廷提出具體的實施辦法,并由天津造幣總廠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式試鑄了金幣。
“大清金幣”雖已試鑄成品,但總因我國藏金有限,最終未能實施流通。
中華民國成立后,天津造幣廠鑄造了兩種流通紀念幣:“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和“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幣”。此后,1923年,曹錕當選大總統后,連鑄了兩種,一種正面是刻有曹錕頭像的“憲法成立紀念”金銀幣,背面是交叉飄揚的民國五色旗圖案;另一枚正面是曹錕戎裝脫帽紀念幣,背面是海陸旗的圖案。之后,段祺瑞、徐世昌頭像的執政紀念金幣也陸續鑄造。
1932年,民國政府還鑄造過帆船圖案的“金本位”金幣。不過由于當時中國的經濟體系的原因,“金本位”并沒有得以實施。
發售觸角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金幣的試驗田開啟了,其目的正是“出口創匯”。1976年6月,金幣的鑄造工作一時間在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行”)內部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其工作思路是:重點研究金銀紀念幣的設計、雕刻、制模工藝技術水平,要以世界先進水平為奮斗目標,造出新穎、精致、美觀、大方的金銀幣產品。
1978年6月,印制局還組織召開了試制紀念幣座談會,研究討論了紀念幣的試制工作方案、紀念幣的圖稿樣,制定了產品質量標準,為1979年成批制造打下了基礎。1979年1月發售的一套自主研發的“北京名勝紀念金章”由此誕生,其良好的市場效果更為日后生產和發售貴金屬紀念幣做了鋪墊。
1979年10月,經國務院正式批準,同意人行《關于加強我國對外發售金、銀幣(章)管理的請示報告》,授權人行為代表國家發行金銀幣的惟一機構,金銀幣統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設計、制造、發行。同時,國務院批準了其發行 “建國30周年紀念金幣”一套四枚的請示。這是我國發行的首套現代貴金屬紀念幣,該套紀念金幣一套4枚,每枚1/2盎司,背面圖案分別為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及毛主席紀念堂,面額均為400元。
市場是大的,而人行一“人”之力則甚為有限。
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七五”計劃指出,必須以更大的力量擴展對外貿易,以增強出口創匯能力為中心,推動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進一步向縱深發展(000001,股吧)。
顯然,人行需要組建一個專門生產、經營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的公司為國家賺取外匯。它意識到這一點是在1986年。
翌年,人行組建了中國金幣總公司,使其成為我國惟一經營貴金屬紀念幣的行業性公司,履行貴金屬貨幣的發售職能。隨著業務的發展,1990年,人行在香港設立中國長城硬幣投資公司,至此,中國金幣總公司有了真正的對外經銷機構。
分支機構的設立一發不可收拾,1991年、1992年,中國金幣總公司成立了深圳經銷中心和如泉齋(后更名為北京開元中國金幣經銷中心)兩個專門供應國內市場的經銷金銀幣機構。
盡管如此,2005年以前的金幣市場銷售渠道仍不通暢,通過一級半市場的不透明操作,實際上是由盧工、馬甸等民間收藏市場承擔著較大份額的銷售,市場發展談不上有序。
2009年的年末,中國金幣總公司通過直屬的北京開元中國金幣經銷中心、中國金幣深圳經銷中心和上海金幣投資有限公司分別在北京、深圳、上海成立中國金幣零售中心,進一步延伸著自己的觸角。
“熊貓”鬧市
人行年初公布的“2011年貴金屬紀念幣項目發行計劃”顯示,今年貴金屬紀念幣計劃發行10個項目、62個品種,其中金幣32個品種,銀幣30個品種。
已經發售的包括:2011版熊貓金銀紀念幣(另包括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60周年熊貓加字金銀紀念幣、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熊貓加字金銀紀念幣、京滬高速鐵路開通熊貓加字金銀紀念幣、中國金融工會全國委員會成立60周年熊貓加字紀念銀幣、上海黃金交易所成立10周年熊貓加字金銀紀念幣)、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等。
剩下的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銀紀念幣、2011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銀幣、2012中國壬辰(龍)年金銀紀念幣、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將陸續進入發售流程。
在1997年下半年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禁止非法買賣人民幣的通知》(下稱《通知》)中,這個市場有了它存在的理由。《通知》稱,紀念幣分普通紀念幣和貴金屬紀念幣。普通紀念幣自發行之日起一年內只準等值交換,貴金屬紀念幣自發行之日起即可上市經營。貴金屬紀念幣由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原則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設置一個經銷部。經營零售業務的經銷點必須嚴格控制。
橡果國際負責收藏品銷售的人士介紹,熊貓幣的購入者最多,且升值空間最大。以央行2011版熊貓金幣(紀念幣)套裝(十枚)為例,面額為20元、500元、2000元不等,7月價格為20000元,8月底價格已經漲至23500元左右。
與此前不同,今年發售的熊貓幣出現半路增發。6月,人行發布公告稱,將增加2011版熊貓金銀幣部分規格最大發行量。1盎司圓形普制金幣最大發行量增加至50萬枚,1/2盎司、1/4盎司、1/10盎司及1/20盎司圓形普制金幣最大發行量均增加至60萬枚,1盎司圓形普制銀幣最大發行量增加至600萬枚。
對比原來的發行計劃,1盎司熊貓銀幣的發行量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300萬枚,熊貓金幣套幣的發行量增加到了50萬套,較原計劃分別增長100%和150%。
湖南省收藏協會副會長、錢幣專家盧伯雄表示,擴大供給將有利于培育熊貓幣收藏市場,價格太高顯然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實際上,熊貓幣一直是每年發售的重頭戲。自1982年以來,新中國熊貓幣章發售就從未停止過,而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比如1991年的加厚熊貓金銀幣、1996年的1oz、1/4oz和1/10oz熊貓金幣等;如若遇上重大歷史事件,官方也會發售與歷史相關的加字熊貓金銀幣,如歷屆國內錢幣博覽會紀念系列加字幣、國內商業銀行系列加字幣、中國旅游年紀念加字幣等。
這些名目眾多的金幣正在“非流通”的實質中,拋售出來,又在吹捧中,被眾人“搶食”。